“以前自家几亩薄田散着种,选种没门路、打药看天气涨配资,一年忙下来就够个口粮。现在跟着党和村里搞‘统种同种’,田块连成片、耕种有科技、增收有盼头,日子越来越有奔头!”斗门区试点村村民的心里话,道出了珠海整村“统种同种”模式带来的实在变化。珠海市农业农村局紧扣粮食生产痛点,在全省率先探索水稻整村“统一品种、同步种植”模式,以党建为引领、科技为支撑、群众为主体,推动粮食种植从“碎片耕种”向“规模经营”、“靠天吃饭”向“智慧种田”、“单打独斗”向“组团共富”转变,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践行“听党话、感恩党、跟党走”的初心。
党建引领解民忧,碎片田变“致富仓”
“散户种地难”是珠海粮食生产的老问题——青年外出务工导致“田没人种”,地块零散、品种杂乱导致“种不好田”,烘干加工缺渠道导致“卖不上价”。珠海市农业农村局摸透群众急难愁盼,以党组织为纽带牵线搭桥,让“小散乱”的耕种格局迎来大变革。
抱团种地降成本。由村“两委”牵头,把散户的零散田块统筹成“连片大田”,联结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统一开展“耕、种、防、收、烘”全流程服务。以前散户单独找农机,一亩地下来要花不少钱;现在“抱团”作业,每造每亩农机成本直接省了150元。斗门区9个试点村的1483户村民,再也不用为“种地流程多、成本高”犯愁。
开展种植技术指导
延伸链条提收益。统一品种、同步种植让水稻品质和产量“双提升”,村民除了留足口粮,盈余的优质稻谷还能批量销售。通过打造区域大米品牌,粮食生产从“种得好”向“卖得好”延伸,亩均节本增收达170—265元。“党帮我们把‘碎田’变‘大田’,把‘好稻谷’变成‘好收入’,这实惠咱真真切切拿到手了!”试点村种植户说。
科技赋能强底气,老农活玩出“新花样”
“以前选种子全凭经验,种出来的稻谷品质参差不齐;现在有专家指导涨配资,免费领到的良种高产又抗病,种地心里有底了!”这是试点村村民对“智慧种田”的直观感受。珠海以党群联动搭建科技桥梁,让散户也能用上“硬核”农业技术。
开展种植技术指导
良种入户不用愁。珠海市农业农村局整合华南农大、省农科院专家资源,组建三级农技服务团队,为各村甄选优质抗病的水稻新品种。结合应急种子储备,免费调拨1.34万斤优质种子给试点村,破解了散户“买种贵、选种难、渠道少”的难题。村集体根据村民意愿选定主推品种,组织试种推广,让“放心种”直接送到田间地头。
科学种植产量高。统一品种、同步种植让水稻生长周期一致,病虫害防治不再“各管各的”。通过统防统治,施药成本降了、防治效率高了,今年早造7个试点村亩产提高7.7公斤,远超国家“亩产提升2—3公斤”的目标。“以前是‘看天吃饭’,现在是‘靠科技吃饭’,这都是党给咱找的好路子!”村民们感慨道。
党群同心齐发力,单打独斗变“组团共富”
“统种同种”能推得开、走得稳,关键在党员带头、群众跟上。珠海以“党群联动”为引擎,把村民从“单打独斗”拧成“一股绳”,让乡村振兴的“蛋糕”越做越大。
党员带头聚合力。村“两委”干部、党员种植户率先参与“统种同种”,带头试种良种、学习技术,用实际成效打消村民顾虑。通过“整村推进+分片实施”的弹性机制,9个试点村带动0.24万亩农田升级,还吸引16个村加入预备库。“党员先干给咱看,咱跟着党员一起干,准没错!”越来越多村民主动加入进来。
向村民介绍“统种同种”新模式
组织选择水稻品种
多元发展拓富路。依托“统种同种”的统筹优势,各村盘活冬闲田,推广“水稻+油菜花”“水稻+经济作物”轮作模式。斗门区乾务镇新村村种上冬油菜,两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,带动消费500万元,“冬闲田”变成了“致富田”。借着“港车北上”“澳车北上”的东风,村里还打造了稻田体验农场,把湾区游客引进来,让村民的“钱袋子”更鼓了。
从“碎片田”到“连片种”,从“靠经验”到“靠科技”,从“各自忙”到“一起富”,珠海整村“统种同种”模式的成功实践,离不开党的政策引领,离不开党员的带头实干,更离不开群众的信任跟随。未来,珠海将继续沿着党指引的乡村振兴道路走下去,让更多村民享受到粮食生产的红利,让“听党话、感恩党、跟党走”成为推动农业发展、农民增收的强大动力。
南方+记者 欧阳胜勇
涨配资
瑶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