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秋九月,大一新生陆续踏入大学校园盈富配资,去解锁不一样的人生旅程。
从高中到大学,不是换个校园这么简单。有人说,高中是按规则进阶,大学则是自定义操作。关于大学,网上还有个段子:大学四年就好像鲁迅先生的四本书,大一是《彷徨》,大二是《呐喊》,大三是《伤逝》,大四是《朝花夕拾》。此说法不无道理,但也非标准答案。
大学几年怎么度过,甚至可能比你进入什么大学更加重要。今天,我们不妨就把大学的学习生活比喻成一本书,来聊聊如何写就自己的“传奇”。
图源:“央视新闻”微信公众号
一
大学如同一本书,每一页都是崭新的。学子们在其中遇见未知、重塑自我,或是明确人生方向,或是寄托远大志向,最终为这段岁月写下响亮的书名。
古语有云:志不立,天下无可成之事。试想,大学若没有理想和目标,就如同没有指南针的沙漠之行,只是在无尽的沙丘里打转,最终陷入迷途。
“浙江宣传”在《大学该有的样子》一文中曾谈到,大学之“大”,在于培养大人格、研究大学问、涵养大胸怀、蓄积大能量。到了大学,无疑要有更大的视野,站在更高的维度去重新认识自己,尝试从以往的“被动适应”转变到大学的“主动塑造”。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”,其实比起认知他人,能洞察自我更显高明。刚从书山题海中走出来的大学新生,更应看看自己的短板在哪里、兴趣点是什么、未来的路该怎么走。
可以听听学校的“建议”。每所高校的校训和新生开学典礼,都是一次珍贵的精神洗礼和学习机会盈富配资,不妨从中认真领会。在2025级本科生新生开学典礼上,清华大学校长李路明以“刚毅坚卓”的西南联大校训勉励同学们奋发有为。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在和新生们分享时,也鼓励他们在大学要“发出自己的声音,表达自己的观点,敢于做与众不同的‘少数派’”。
可以读读前辈的故事。李大钊在北大工作期间,写文章、办杂志、组织研究会、建立党组织,尽情书写着“以青春之我,创建青春之家庭,青春之国家,青春之民族”的意气风发;周恩来同志在少年时便立志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,并以拳拳之心为此躬行一生,激励了一代代青年。
立志总是为时不晚的。经过深思熟虑的志向,反而可能因为其跟内心贴得更近,更能指引人生坐标。诗人穆旦上大学时,正值抗战全面爆发,他随学校一起转移,跋山涉水几千里,在用脚步丈量祖国中厚植了家国情怀,后来立志投笔从戎,奔赴抗日战场。
所以同学们,如果你的大学封面已镌刻书名,明确主题,请大胆践行之,如果还是空白,也不必焦虑、彷徨,仔细想想、反复试试再“落笔”。
二
大学这本书,有了“志气满满”的书名,还要有清晰的目录作为内容指引,列出理想变现实的路径,弄明白读大学读的到底是什么。
比如,把“专业”变“能力”。在高考填志愿时,许多人纠结选学校还是选专业。社交平台上,“大学无用论”“上大学是一场骗局”等论调一度甚嚣尘上。这些议论主要源于学完专业不等于实现就业。有的大学生认为,学分刷够、论文通过、证书到手,大学就通关了,然而事实并非如此。
关键还在于要学好专业,但学好专业并不简单。有人称它是一个“知识到智慧”的过程。比如学经济学要明白供需逻辑、学计算机要有算法思维、学文学要培育审美素养,以此来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学好专业,还要看课堂以外的功夫,比方说参与一些科研项目、做一些行业调研、抓住一些实习岗位,或通过选修课、辅修专业增加学识储备。
比如,从“被照顾”到“能扛事”。大学时代会经历诸多“人生第一次”,要学会自我管理、自我负责。大学尽管不必事事都问“爸妈同不同意”,但谁能确定“一个人也能把日子过成诗”?对于一些大学生来说,能做到按时吃饭、按点上课、定期收拾宿舍小窝,已是不易。
大学里,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新朋友,不同的乡音和生活习惯,需要我们相互包容,尝试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。大学或许还会面临考试失利、竞选失败、恋情告急等“新情况”,需要我们稳住心态。现在,网络平台上充斥着“学长经验”“考证傍身”“消费主义”等有可能困住大学生的信息茧房,需要我们擦亮眼睛甄别。
再如,跳出小天地,奔向大世界。总有一些人的大学生活仿佛就是宿舍、课堂、食堂“三点一线”。更有甚者,习惯被“圈养”在宿舍。大学的天地是广阔的,浙江大学老校长竺可桢曾说过,大自然即是一册完好教本。空时,不妨到外面走走看看,了解风土人情,哪怕穷游,何尝不是一次美妙经历。学习之外,不妨做一些“悦己的事”,读几本“无用的书”,参加感兴趣的社团,玩玩“文艺副本”。如有机会,也可像许多创业者那样,试着打开大学时期的“创业地图”,败了算攒经验,成了就有无限可能。
所以同学们,不妨为大学做份行动计划,让日子过得明白一些,阅历能够丰富一些,成长更为厚重一些。
三
大学四年,可能有相对固定的成长轨迹,也可能有不同的人生际遇。如何让大学这本书的正文部分精彩纷呈,值得一辈子品味?笔者有三句话想说。
放大属于自己的主角光环。“梦想还是要有的,万一实现了呢?”这句话曾被无数人奉为经典。大学,正是自信追梦的时候,允许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和“勾画”,敢于质疑,勇于尝试。对数字生活有“意见”,就尽情去敲出能让App变聪明的指令;对历史掌故有怀疑,便擦亮双眼,从泛黄的古籍里抠出能推翻旧观点的证据。如今,许多Z世代大学生过着“为热爱较真”的日子,越努力越闪光越幸运,相信他们都能写出绚烂的青春故事。
珍惜那些“志同道合”。古有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,令人神往;今有“有一种友情,叫史铁生余华”,让人动容。友谊是一种治愈人心的力量,特别是大学时代的友谊纯粹而真挚,上铺的兄弟、同寝的姐妹是一生的宝贵财富。中国有句古话:“惟以心相交,方成其久远。”大学青年情趣相近、意气相投,在一起往往会迸发一些奇思妙想,不妨携起手来,付诸行动。在大学,只要拿出赤诚之心,定能结下经得起时光淬炼的真友情。
直面跌宕起伏的人生。一部精彩的小说,一定充满矛盾冲突,有铺垫,有转折,有高潮。大学不是一本流水账,会有兴奋、热烈、犹疑、伤感的情感夹杂其中。谁的青春不迷茫,比如反复求索却没有正解,热门专业成了就业“天坑”,四年恋爱未得圆满。有网友说,曾经的理想是进入理想的大学,但是去了才发现,理想不过如此。其实,大学的意义就是在迷茫与清醒中成长,不怕走点“弯路”,也许沿途风景更多;无惧跌跌撞撞,只有翻过了山,才知后面是什么。
所以同学们,捧起大学这本书,主角是你,笔在你手,不要怕纸张有限,因为心有多大,大学这本书就有多厚;行动目录须有“章法”,因为专心致志,才能把热爱的事做到极致;故事结尾可以留白,因为上了大学,人生也才刚刚开始。
开学在即盈富配资,上课铃声又将响起,大学这本书,你想好怎么落笔了吗?
瑶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